close

臺灣土城彈葯庫的農民親身下田勞作,對土地表示敬意。(圖自臺灣《中國時報》)劉麗蘭(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3月31日電 綜合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灣人劉麗蘭自幼在軍管區中成長,她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分享了她“抱著彈葯睡覺”的生命經驗及2007年後回到家鄉與居民一起守護農田的執著。
  管制多年 隔絕生態破壞
  走出位於交通要塞的臺北縣土城捷運站,沿著和平路穿越北二高下涵洞,一大片過去因台當局防務部門征收為軍事管制區而得以保持低度開發的碧綠農地在眼前展開。世居五代的劉麗蘭自嘲,當地居民的口頭禪總說自己“一口氣當兵當了50幾年。”
  時間回到1953年,占地約112公頃的內埤塘地區因綿延山系所造就的隱蔽功能符合軍事機密考慮,被台當局防務部門劃定為“台軍聯勤土城彈葯分庫勤篤營區”。軍方看中的地皆以一坪(約3.3平方米)8元臺幣征收。60多歲的在地居民廖年發說起過去被征收經驗還是怒不可抑,“祖產約4分的農地、住宅,政府說拿去就拿去,土匪一樣。”
  營區內,26公頃的土地屬於軍方,其餘分屬公部門與私人。居住在營區內的包括200多名看守庫房的士兵與100多名以務農為生的在地居民。與庫房重地為鄰諸多不便,“不能照相、不能放鞭炮、沒路燈、6點後外人不能進出。”劉麗蘭笑說,軍事要地宵禁甚嚴,嫁出去的女兒回家探親,大約3點半就有士兵 拿槍來催促怎麼還不回夫家煮飯。
  分區解禁 務農漸漸轉型
  2000年後,土城彈葯庫陸續分區解禁,因軍事管制之故,在21世紀的都市之側意外保留下豐沛生態多樣性的山林田園。土城農會配合臺灣“農委會”提 出的一鄉一休閑政策,輔導農民轉型做休閑農場,依時令推出不同農事體驗、生態教育與供市民租用的市民農園。“封閉50年後,總算可以過些輕鬆日子”,前看守土城愛綠聯盟理事長廖年興說。
  2006年時,因都市周圍彈葯庫的安全疑慮,台當局防務部門將臺北縣市的彈葯庫全數調遷,土城自此全面解禁。當時的臺北縣長周錫瑋與“行政院長”蘇貞昌對於憑空多出來這一大片“未開發”腹地跳過與彈葯庫居民溝通,商議將“臺北看守所遷往,並連帶征收、開發周邊”,引起激烈抗爭。
  留住綠地 嚴拒都市計劃
  “簡直晴天霹靂!”劉麗蘭在電視上看到新聞後跑回娘家一戶一戶通知發生了什麼事。劉麗蘭認為,彈葯庫本是非都土地,要有重大建設才能開發,若是變成都市計劃中的農業區,最大的隱憂就是未來要再征收為其他商業用途,或是市地重劃就更為容易,“把我們一塊一塊吃掉,這是蠶食鯨吞的伎倆。”她重炮轟擊,原規劃案中打算“將彈葯庫的農地蓋成水泥建築,卻將原看守所遷出後的閑置空地,再次改造為公園綠地”,政策根本沒有邏輯可言。
  廖年興成立聯盟號召農夫們站出來跟當局拼,希望維持農地農用,不要水泥叢林,“要做快樂的種田人,不要做憂郁的有錢人。”
  2006年底迄今,居民前往當局各部門陳情,更定期舉辦健走、市集、音樂會等活動,不但活化農地能量,也讓外界更加認識彈葯庫在城市邊緣的農村價值。
  “很多人都說,政府開發是好事,睡夢中變有錢人了有什麼不好?”但劉麗蘭反駁,居民們並不想妨礙都市“計劃”,而是希望守護彈葯庫得天獨厚的自 然美景,發揮讓所有公民親近綠地的最大利益,而不是圖利少數。這一群憨農夫堅定捍衛家鄉這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他們認為,親近土地才是真正的價值。
  彈葯情緣 婚宴訴求愛護大地
  “我在彈葯庫的世界地球日市集認識我老婆,她在賣活動點數票,我是一見鐘情。”臺灣環境信息協會副主任彭瑞祥靦腆表示,從2007年開始接觸土城彈葯庫征收議題也一起企劃、幫忙活動。2009年因活動偶遇也在環保團體工作的妻子,經由兩方好友劉麗蘭兩邊敲邊鼓。
  媒人劉麗蘭談起這段緣份是有難以掩飾的喜悅:“我們等於是代表男方的主人,前一晚忙到幾乎都沒睡。”
  彭瑞祥說,自從決定要辦婚事,他就策劃要用這個機會讓更多雙方親友瞭解彈葯庫議題,“從捷運站一齣來,我們就安排導覽人員帶路,沿路解說。大家除了參加婚禮,更能知道彈葯庫這塊生態寶地的重要。”
  為替彭瑞祥打造低碳環保的婚禮場地,在地居民法寶盡出。在接待處以稻草人迎接貴賓、利用竹材搭建拱門,另外,在地農作的造型南瓜、葫蘆、乾燥 花、種子、葉子等裝飾更添田園浪漫感。露天婚禮的佈置完全使用可重覆、對環境低衝擊性的在地素材,“這是一場以愛護大地為訴求的婚宴實驗。”
  彭瑞祥親唱“愛綠聯盟”成員陳建宏為新人創作的“牽手”戀歌迎接妻子,見證戀愛過程的在地居民也一起合唱彈葯庫戰歌。別開生面的環保婚禮,除許諾相守的夫妻,更有一分眾人誓言守護土地的誠意。  (原標題:不做憂郁有錢人 臺灣憨農夫捍衛彈葯庫“綠寶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x59oxmut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